您的位置:中共漯河市委党校 » 教学动态 » 主体班教学 » 详情

2023春季主体班学员“两带来”问题解答(二)

发布日期:2023-04-07 作者:admin 审核人: 审批人:

问题:统战工作做什么?统一战线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

解答教师:政法教研室  周艳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花大心思、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

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总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我们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战略方针和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用一句生动的语言来概括:“我们搞统一战线,从来不是为了好看、为了好听,而是因为有用、有大用、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条例》第二条明确了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地位:本条例所称统一战线,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联盟。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条例》第三条明确了新时代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服务,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


问题:如何看待对党外干部培养教育、提拔使用不够重视问题?新时期如何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更好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

解答教师:政法教研室  周艳华

关于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统一战线工作对象为党外人士,重点是其中的代表人士。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从战略高度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特别是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发现、培养、使用、安排四个环节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重点是科学使用、发挥作用,关键是加强培养、提高素质。要有意识地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同时要开阔选人视野,如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归国留学人员纳入视野,有针对性地物色培养一批优秀党外代表人士。”《条例》第十一章“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专门对党外代表人士发现储备、培养锻炼、配备使用、监督管理等作出规定,很多都是硬杠杠,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第十一章在《条例》的篇幅和条次上占有六分之一左右,分量是比较重的,其中对党外代表人士发现储备、培养锻炼、配备使用、监督管理等作出规定,既有原则要求,又有具体规定,有的甚至提出了量化指标。比如《条例》第十一章中明确规定:党外代表人士在各级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以及委员中应当保持适当比例,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党外代表人士。省、市两级政府领导班子应当配备党外干部。县级政府领导班子从实际出发积极配备党外干部。各级政府部门除有特殊要求外,均可以积极配备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符合条件的党外干部可以担任政府部门(单位)行政正职。党外代表人士在各级政协中应当占有较大比例,换届时委员不少于60%,常委不少于65%;在各级政协领导班子中副主席不少于50%(不包括民族自治地方)。政协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以及委员中的党外代表人士应当占有适当比例。高等学校领导班子中一般应当配备党外干部,符合条件的党外干部可以担任行政正职。加大在群团组织、科研院所、国有企业领导班子中选配党外干部的力度。坚持参事室统战性、咨询性和文史研究馆统战性、荣誉性的性质,党外参事、党外馆员不少于70%。参事室、文史研究馆领导班子中应当配备党外代表人士。各级党委应当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在优秀年轻干部队伍中统筹考虑党外干部。建立健全组织部门、统战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在动议和讨论决定党外干部的任免、调动、交流前,应当征求统战部门的意见。


问题:如何在工作中做到依法行政和以人为本相统一?

解答教师:政法教研室  刘青

依法行政具体来讲:

第一,在立规则、做决策时,考虑权限、程序的问题。要多考虑是不是有权限、是不是遵守法定程序,比如说:该开常委会的、要开常委会;该报批的,要报批。同时要对行政决策进行风险评估。

第二,在加大执法力度时,考虑如何防止滥用权力。在法定范围内执法。

第三,处理没有利益和吃力不讨好事情时,考虑如何防止不作为。比如说,一件事对我们单位也没有什么好处,反正也涉及其它单位的职责,那就推给其他单位?而是应该考虑我的职责是什么,只要有这项职责就要替老百姓解决这个问题,不管其他单位是否有重叠的职责。

第四,在对待涉及相对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具有较大争议的事项时,考虑是否公开听证来听取相关意见、是否需要召开专家论证会,进行合法论证等。可能有些事情领导一个人也能决定,并且做的这个决定对老百姓有好处,大家也很拥护,但是就是少了这么一个听证、论证程序,就不符合依法行政。

第五,需要撤销或改变行政行为时,考虑是否对行政相对人受到损害的权益进行补偿、补救。并且在决定补偿后,针对不同的情况进一步考虑如何补偿的问题。  

第六,发现行政行为违法不当时,考虑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救济渠道。在发现做出的行政行为可能违法不当时,应及时告知相对人,可以进行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仲裁、信访、申请补偿赔偿这些救济措施。这些都体现执法者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关于“以人为本”:

习总书记说:“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人民的基本权利是规定在宪法中,包括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和基本政治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得到落实。行政管理和执法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依照宪法规定,保障人民权利。

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依法行政和以人为本相统一,就是:

在具体的行政管理和执法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宪法精神。一般情况下,具体的行政管理和执法工作,不需要直接援用宪法作为依据,并不涉及宪法的直接实施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行政机关具体的行政管理和执法行为,能够直接、广泛地影响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深刻影响相关基本权利落实。行政机关在具体的行政管理和执法工作中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规范行使公权力,避免和纠正“乱作为”“不作为”,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和基本政治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这样能够充分彰显宪法精神,也能够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一切为了人民。依法行政,以法治之力守护保障人民权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行政机关不断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例如,确保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在法治轨道上高效运行,凝聚全社会力量防控疫情,更好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再如,在以“人民满意”为导向的评价新标准下,一系列变化正在发生:(1)各级行政机关坚持落实宽严相济的执法原则,在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的同时,倡导有温度的执法。(2)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优化整合提升各级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完善首问负责、一次告知、一窗受理、自助办理等制度。(3)加快推进高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着力解决异地就医等痛点难点问题。(4)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做好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依法满足人民群众合理信息需求。

多举措畅通行政损害救济渠道:

在行政行为损害或可能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时,及时告知行政相对人,并提供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仲裁、信访、申请补偿赔偿等救济措施,对受到损害的人民权益进行救济。


问题:关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市区如何进行精细化管理?

解答教师:政法教研室  刘碧莹

下足“绣花”功夫,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艰巨任务、系统工程,创建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哪一项没有抓实抓牢,都将影响整个创建大局。

要增强责任意识、整合各方力量,全市相关单位和党员干部切实担负起创文责任,打破体制、条块、地域的局限,坚持多方联动,有效配合、协作顺畅,一抓到底,齐心协力奏好文明创建“大合唱”。

要抓住治理末梢、补强短板弱项,从日常入手、从细节突破,将各项创文工作落小落细,落到实处,一步一步把愿景变为风景,一步一步把梦想变为现实,不断提升文明城市治理精度。

要强化问题导向、提高有解思维,对突出问题集中整改随时整改,加快推进问题台账销号,当好问题终结者。

要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有效方法,运用“互联网+”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赋能,搭建“城市运行调度指挥中心”“创文力量快速反应平台”等线上指挥调度体系,用好“我是创文啄木鸟”手机平台,积极开展线上监督,将发现的问题快速推送给相关责任单位,及时进行整改。

要重心下沉,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各级各部门在做好社会面文明创建的基础上,可以将创文工作重心下移,建立属地管理与行业(部门)负责相结合的基层创文机制,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发动基层人民群众力量,从村、社区、组织中筛选一批有责任心和担当的干部群众,成立基层创文组织和志愿服务队伍,定期开展创文工作和志愿服务活动,激活群众自治力量,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生态,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优势,让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人民群众中发展壮大、开花结果。

要加强指导,关爱基层创文工作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创文的大量工作需要基层去推动,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讲政策、教方法,培养更多“明白人”。同时要加强对创文一线工作者的关心爱护,通过政治上关注、生活上关心、精神上激励,帮助他们疏解工作压力,解决后顾之忧,不能让他们“流汗又流泪”,激发基层人员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身到火热的创文工作中,尽职尽责、创造价值、造福群众。


问题: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解答教师:政法教研室  李娟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意识形态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它作为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在改革的攻坚阶段,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这个论断是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科学概括。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能打仗、能领导经济建设、能领导改革开放,已不用再证明。在当下能否搞好宣传思想工作还要经一次严峻的“大考”。所以,我们要深刻认识和理性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宣传思想工作的大是大非上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必须掌握主动。美国以“西化”和“分化”达到了搞垮苏共目的。但对付中国仅靠“西化”和“分化”远远不够,他们还加上了“四化”,即“淡化”中国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兴趣和信仰,“腐化”党的领导干部,“丑化”中国、唱衰中共,把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溶化”在多元文化之中,丧失指导思想地位。这是西方世界对我们党的意识形态进攻战略。其关键是要改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其突破口是动摇我们党及各级领导干部的“四信”,即信仰——使领导干部丧失对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信心——失去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心,信念——泯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任——最终达到不再信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目的,由此导致党在思想理论上崩盘,行动上自乱,最终让我党重蹈苏东国家亡党亡国的覆辙。这种较量,凸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目前西方世界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打压、包围远远超出了硬实力的战略范围,以文化软实力的渗透、侵袭、瓦解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特别是西方世界以其经济、教育、军事、科技、文化等强势地位,在文化的观念上,都打上“普世”的名片、“真理”的包装,更容易欺骗国人。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文化战上、意识形态工作上,要主动走出去,用新的话语体系去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在更广的范围内形成并认同中国好声音,显示一个文化大国的风范和实力,以争取在意识形态工作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问题:提升全民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解答教师:政法教研室  刘青

1.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最基本的有效途径是开展全民普法。我国现在处于“八五普法阶段”,对普法工作是持之以恒、长期坚持。通过多种形式的普法,首先民众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是提升法治素养的前提。其次通过制度保障,诸如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法治素养提升提供制度环境保障。再通过行动激励,对违法行为进行刚性惩罚,对守法行为进行正向激励。因为对违法者纵容,就是对守法者不公。通过这些动态行动,人们会对法治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最后形成价值认同。在理性认同的基础上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提升法治素养。

2.发挥领导干部崇尚法治的示范带头作用。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要做表率,以身示范,才能服众,才能引导民众崇尚法治,从而提升法治素养。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领导干部要率先践行法治,让纸面上的法律,成为行动中的法治。以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周围群众敬法用法。执法者司法者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就是最有说服力、最好的现实普法。
领导干部是执法、司法的实际执行者,如果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社会中的问题,就会影响社会中更多的人运用法治方式来解决问题,那么这个城市的法治文明状态就会更加明显,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素养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就形成了。

3.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法律文化。自古以来,我们有“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有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有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有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等等,这些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以法治文化陶冶市民法治素养。

4.法治素养提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积极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设立乡村振兴法治大讲堂,用村民自己的语言讲述,提高实效性、针对性和趣味性,把民法典作为首讲重要内容。

5.法治素养培育从娃娃抓起。例如采取“家庭体验式”普法方式,父母引导带领小朋友“看法、学法”,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念。推进民法典进学校,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就开始培养法治思维,更加有利于民众法治素养培育和形成。

6.结合当地实际,推动法治与文化、旅游、城市进一步融合,探索“法治+旅游”沉浸式感受新模式,开设特色法治文化旅游线路,诸如法治文化与当地特色的风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深度融合。将法治文化和法治教育有机融入当地旅游行业,用文化力量滋养群众法治素养,真正让纸面上的法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人们在愉快旅行当中随时体会感受法治魅力。

7.依托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传媒平台,拍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反映社会民生法治问题的电视剧,将法治理念潜移默化印在民众心里。

具体到我们漯河市,为了提升市民的法治素养,我们漯河市也是做出不懈努力,并取得切实成效的。漯河市积极推进“八五普法规划”全面实施,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打造“体验式”法治宣传教育,推进“智慧普法工程”,开展法律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集市等这些贴近群众的法治普及活动。我们的普法阵地也在不断完善,比如设立宪法宣传教育主题广场,打造普法主题公园,沙澧法苑、宪法展馆、法治一条街等。定期举办法治知识问答、图文展示、视频讲解等节目寓教于乐。以公园为法治宣传载体,在日常中感受法治魅力之光,实现“在休闲中普法,在普法中休闲”。我们的普法志愿者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让群众在家门口看法治大戏,在群众家门口化解矛盾纠纷,在村民身边用法治方式解决难题,翻开报纸看“以案释法”,打开电台听“律师说法”,点开手机浏览“法治资询”,引导群众自觉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我们漯河的普法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积极开展法治书画摄影、微视频、微动漫等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和征集活动,以身边故事展开法治教育。比如2022年5月舞阳县举办了首届舞阳法治农民画大赛,这也为我们漯河建设文明城市增添法治的靓丽色彩,对市民法治素养的提升,起到正向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