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共漯河市委党校 » 文明创建 » 阵地建设 » 详情

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 2023 (摘要)

发布日期:2023-07-21 作者:admin 审核人: 审批人:

《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由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编撰发布。《报告》系统梳理2022年我国网络诚信建设体进展和积极成效,总结分析经验和问题挑战,专题阐释重点热点题,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全文分为总论、政策法规、践发展、专题研究、挑战与对策和大事记六个章节,共计9余字。

《报告》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坚持思想性。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力求忠实记录我国网络诚信建设状况,总结提炼其中的发展规律和行业共识。二是注重创新性。重构编写体例,丰富编写内容,采取宏观与微观、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诚信建设进行多维度阐释和立体化展示。三是体现人民性。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征集等方式问计于民,吸引近36万网民参与,调查样本覆盖全国各省区市96%的地级市,网民参与度、调查覆盖率均创历史新高。四是强化实践性。依托大量实例、数据,生动诠释各类主体因地制宜、携手共建网络诚信的鲜活故事,进一步增强示范性和可读性。

《报告》以原创性、战略性、权威性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了解掌握网络诚信情况提供工作参考和观察窗口,成为展示我国网络诚信发展成就的重要载体。《报告》摘要如下:

一、2022年网络诚信建设的新态势和新进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2022年,我国网络诚信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贴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积极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法治化建设、规范化推进、品牌化打造、社会化实践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进一步夯实了网络环境、数字生态、信用社会的发展底座。

(一)网络诚信建设的新态势

一是网络诚信建设主体趋向多元化。全社会重视网络诚信、参与网络诚信的氛围日趋浓厚,网络诚信建设正由过去的主管部门主导,逐步转为广泛参与、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二是网络诚信建设方式趋向科学化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坚持一手抓监管规范、一手抓促进发展,在理念、模式、机制、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断走向精细化、科学化。

三是网络诚信建设维度趋向立体化。相关部门坚持标本兼治、管建结合,采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协调工作机制,有效促进我国网络生态治理及网络诚信建设持续向好。

(二)网络诚信建设的新进展

一是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网络诚信基础进一步夯实。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国家制定(修改)出台有关网络诚信的法律2部、规划3个、司法解释10部、涉及网络诚信的行政法规15部,与2021年相比,增加12部行政法规。

二是多措并举协同发力,综合治理效能进一步彰显。相关职能部门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突出强烈的网络乱象,及时部署开展专项行动,深入推进网络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国家有关部门、部分省区市加强平台经济规范引导,建立和完善投诉举报渠道和处理机制,提高公众对网络失信行为治理的参与度,守信互信、共建共享的网络诚信发展态势持续巩固。

三是宣传教育丰富多彩,实践活动影响进一步提升。紧紧围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主题宣传,举办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诚信建设高峰论坛,举办新时代中国网络文明建设成果展,广泛开展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评选展播活动、“阳光跟帖”行动、“聚辟谣之力扬文明之光”等系列主题活动,深入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网络诚信建设在网络文明建设中的筑基赋能作用进一步彰显。

四是社会主体广泛参与,讲信守约意识进一步增强。互联网平台把诚信经营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内生动力,自觉守好网络诚信建设的“第一道防线”;主流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宣传优秀传统诚信文化;各行业组织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作用,广泛凝聚社会力量,携手推进网络诚信建设。网络诚信建设成效得到了广大网民的充分肯定,总体满意度达84.24%。

二、新时代网络诚信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是坚持政治引领,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建设,认真落实党管互联网这个根本要求,坚决贯彻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出台一系列涉及网络诚信建设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专项行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推进网络诚信建设中自觉抓好“两个结合”,使网络诚信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是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从健全法规体系、完善长效机制、维护正当权益、打击违法犯罪、惩治失信炒信、提高网民素养、筑牢“防火墙”等一系列措施入手,净化网络空间,推进综合治理,使人民群众在政务、医疗、教育、交通、购物等“互联网+”的生产生活服务中,体验到更安全、更便捷的网络诚信环境。

三是坚持体系推进,着力提升网络诚信社会治理能力。认真贯彻建共治共享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统筹规划、协调联动保障支撑,积极推进法规支撑、标准规范、监督管理、行业自律、业内控及社会监督体系建设,基本形成国家主导、企业履责、社会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网络诚信社会治理体系。

四是坚持文化培育,注重加强诚信道德滋养。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网络诚信建设实践中,通过举办中国网络诚信大会、网络诚信论坛,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诚信之星”评选、“星诚之约”手势舞云传递等活动,有效激发调动广大网民参与网络诚信建设的热情,让诚信文化、诚信理念、诚信要求日益被更多网民认同,推动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和传统美德不断在网络生活中发扬光大。

三、2022年网络诚信建设社会实践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步入量质齐升的新一轮快速发展期,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基本建成,网络诚信建设在国家统筹推进、政策法规建设、协同发力治理、社会广泛参与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全社会共建共享网上美好精神家园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谱写了网络文明建设的诚信发展新篇章。

一是国家层面科学统筹、精准施策。始终把网络诚信建设作为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构建网络诚信法律体系的“四梁八柱”,推进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有机结合;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从重点领域入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评价体系,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监督平台合规经营,规范电商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形成平台、平台内经营者和消费者有序互动、共生共赢的长效机制;强化网络生态治理,中央网信办、公安部、工信部、全国“扫黄打非”办等部门持续深入开展“清朗”“净网”“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护苗”等系列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整治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有效推动网络诚信建设不断深化、深入人心。

二是各地多措并举、整体推进。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网络诚信建设的决策部署,将网络诚信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关省区市通过培育壮大新经济新业态、开展营商环境试评价、探索网络诚信“五件套”、加强商务诚信网络公共服务载体建设等举措,积极营造诚信营商环境。各地区、各领域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和加强对算法滥用、网络诈骗、不正当竞争、直播乱象、“饭圈”乱象、网络谣言等违规失信问题的治理,积极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各地深化诚信文化建设,结合实际开展“互联护苗”“网络文明宣传季”“诚信月”等活动,挖掘宣传网络诚信先进典型和实践案例,积极打造品牌活动,引导社会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三是企业积极行动、压实责任。广大互联网企业积极投身网络诚信建设,加强企业诚信经营管理,将企业信用与商业活动紧密融合,注意保障商户与用户合法权益,维护平台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不断提高规范化运营水平;重视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注重保护用户数据隐私,推行“七天无理由退货”等制度,落实好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利用数字化技术助力缩小数字鸿沟、带动社会就业、帮扶中小企业,积极践行公益事业,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推进协同治理,配合管理部门打击刷单炒信等不良行为,重视诚信文化培育,取得多方面网络诚信实践成果。

四是社会组织主动作为、推进自律。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优势、主动担当作为,广泛凝聚社会力量,深入开展网络诚信实践创新,成为推进网络诚信建设的重要力量。全国性网络社会组织强化行业引领,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制定标准规范、发布自律公约、打通消费维权堵点、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开展品牌公益项目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增强在网络诚信建设中的影响力和引领力;部分省区市网络社会组织深化探索实践,通过组织从业人员培训、引导新媒体创作网络诚信宣传产品、打造网络生态治理基地、设立失信曝光平台、组织防范金融诈骗大赛等,引导人民群众守信互信、共践共行。部分地县级网络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反诈宣传、守好网络诚信建设“三道门”,组织电商经营者签署诚信经营村规民约,培育守诚信、重品质农村电商市场,积极促进特色经济发展。

四、网络诚信建设面临的挑战

2022年,我国网络诚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网络生态状况持续向好,网民满意度不断提高,但网络诚信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艰巨复杂,需要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时刻保持清醒认识。

一是网络诚信建设具有持久性。“饭圈”乱象、网络水军、电信网络诈骗等一些网络失信顽瘴痼疾并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自愈或消失,有一些往往因为违法成本较低,受经济利益驱使,在严厉整治下以新的形式改头换面、反弹回潮,要警惕这些问题沉渣泛起、滋长蔓延。

二是网络诚信问题具有衍生性。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吸引产生了新的受众群体,尤其是伴随着网络直播和视频用户数量迅猛增长,带来的一些违规失信问题,如打赏失度、违规营利、恶意营销等,需提防网络营销新手段衍生出的失序失范行为

三是网络失信行为具有隐蔽性。大数据、物联网、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深度合成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与日益普及,催生新的媒体传播工具,也拓宽了人们获得信息、表达观点、参与社交活动的渠道,在网络传播逐步趋于大众化、适时化、多样化的同时,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等违规失信问题也随之产生,有一些属于跟风炒作,具有一定的盲动性、随从性;有一些属于别有用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目的性;有一些自媒体假冒仿冒、蹭炒热点吸粉引流;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深度合成技术进行新型诈骗等,需密切关注和提防这些隐蔽性失信问题。

五、推进网络诚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决策部署落地,提高精准化网络诚信治理水平

要将网络诚信建设纳入各地工作部署,推动各行各业精准施策,做到长期发展有目标、每年工作有抓手,持之以恒、落细落实。探索对网络诚信行为进行分类分级管理,逐步推动建立覆盖全民的个人信用档案,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管理,并探索在部分地区启动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完善方案。推动网络诚信效果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促进线上线下守信互信,重视加强信用修复和异议处理,明确信用修复申请、受理、确认各环节规范,防止出现信用修复领域的不作为、乱作为,以科学规范、健康有序的网络诚信实践促进网络文明高质量发展。

(二)健全网络诚信法规,增强全社会讲诚守信法治意识

构建完善网络诚信法治体系,推动制定网络诚信相关的基础性、综合性、全局性法律,以法治手段进一步提升依法管网治网的能力水平。紧跟前沿技术领域法治理论创新和实践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细化相关规章,厘清法律关系,明确权利与义务,以法治保障不断提升网络诚信建设规范化水平。在加大网络失信行为惩治力度的同时,对在网络诚信建设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和激励。加强诚实守信法治宣传教育,将“谁立法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贯穿于依法治网全过程,强化互联网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加强对老年人和青少年的网络法治教育,不断提高守法用法意识和网络诚信素养。

(三)持续开展专项整治,突出常态化网络诚信生态治理

网络诚信建设要坚持多管齐下、一体推进,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和常态化生态治理,斩断网络失信利益链条,压缩违法违规活动空间,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围绕社会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专项整治行动,形成强力震慑,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和健康安全的社会秩序。运用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执法效能,及时根据网络舆情、社会热点事件等形成风险预警线索,建立系统推送、处置和反馈全链条联动处置机制,提高监管执法效能。坚持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与维护网络秩序并重,对重点平台“一企一策”加强督导,落实“两个所有”要求,守好网络诚信建设的第一道关口和第一道防线,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提升源头治理水平。

(四)引导技术向上向善,促进高质量网络诚信应用普及

划定技术创新发展“绿线”和禁止性“红线”,最大程度使技术进步趋利避害。加强科技伦理制度建设,与时俱进搞好建章立制,加强自主创新和风险研判,把科技伦理要求贯穿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全过程,推动科技活动风险可控、科技成果造福于民。扎实推进科技伦理治理,完善科技伦理管理体制,加强科技伦理高风险科技活动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开展科技伦理培训普及,完善科技伦理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拥有科技伦理意识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积极开展科技伦理宣传,加强科研人员、互联网从业人员道德教育,开展新兴技术科普活动,弥合特定群体数字鸿沟,提升技术应用在公众中的透明度。

(五)注重诚信素养培育,强化品牌性活动载体宣传引导

深化重大活动宣传,搞好主题设计、内容安排、方式创新、成果展示,深入宣传我国网络文明建设的新气象新成果、网络诚信建设的新进展新面貌,深入推进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在全社会大力宣传重诺守信先进典型,不断提升网络诚信建设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感召力。深化诚信发展研究,积极推进中国网络诚信十件大事年度评选发布,编制发布年度《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组织开展“网络诚信专题调查”,积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深化效果评估推广,逐步将网络诚信纳国家各相关领域专题培训内容,组织开展网络诚信建设效果评估、联网平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评估,深入推进平台企业信用建设合作制,开展电商企业诚信档案创建,助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不断谱写我国网络诚信建设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中网联秘书处